【微课堂】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邓稼先》知识点、微课堂、图文解读
大家好!为了帮助孩子们学好统编语文新教材,e学友推出全新栏目——“统编教材同步课文微课堂”(包括知识要点、课文朗读、微课视频和图文解读),希望对老师教学和孩子学习有帮助。欢迎大家分享+收藏哦~
07
邓稼先
课文朗读
电子教材
微课视频
01
教学视频一
02
教学视频二
课文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著名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由于和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他还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
三、理解词义
1.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2.筹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3.仰慕:敬仰思慕。
4.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5.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到死为止。鞠躬,小心谨慎的样子;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
7.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8.截然不同:形容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截然,界限分明地。
9.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10.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11.妇孺皆知: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12.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9):在百年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10-18):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并对其进行高度评价。
第三部分(19-29):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第四部分(30-33):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是自力更生的结果,从另一个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
五、问题归纳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试分析2—5段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强占”“租借”给读者强烈的震撼,用排比的句式把触目惊心的历史事实摆在读者面前,令人惊讶,具有强烈的警示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列强的愤怒和对祖国屈辱历史的痛惜之情。
3.第6段“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句中的“宰割”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宰割”一词照应小标题,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的社会现实,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让人为中国的处境担忧。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句中的引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什么效果?
引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
5.作者为什么写奥本海默随意打断别人做学术报告这件事?
这件事最能表现奥本海默的性格特点——锋芒毕露,与下文写邓稼先形成对比。
6.“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如何理解“绝对”一词?
“绝对”表示没有任何条件的,人们无条件地相信他,从侧面准确地表现了邓稼先事业心的本质——无私,也正是因为这种无私,他能够很好地领导各阶层的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贡献。
7.第21—26段,作者使用什么方法来写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有什么作用?
对比。通过邓稼先、奥本海默在性格、为人方面的对比,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8.“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文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崇高品质和没有私心的精神境界。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对老朋友的崇敬与赞扬之情。
9.“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这句话表现了邓稼先什么品质?
一方面说明了他没有确凿的证据来得出结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10.赏析第33段中“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这两句表选择关系的问句,充分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情震荡。它们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也为邓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
11.第34段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
作用:渲染悲壮、凄凉的气氛,表现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突出他为国不辞劳苦的精神。
12.“我不能走”,可以看出邓稼先是个怎样的人?
“我不能走”四个字,字字铿锵,掷地有声,突出了邓稼先的性格特征:身先士卒,不怕牺牲。表现了邓稼先高度的责任感和献身科学事业的决心。
13.文章结尾处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这段议论性的话作为全文结尾,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表明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 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由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这段话总写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六、课文主题
这篇文章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中国人民的儿子——邓稼先。邓稼先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值得我们深思。
七、课外知识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环境本身的特点。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体现时间或情节的变化 ;③渲染营造氛围。
2.环境描写对人物的作用。①烘托人物心情;②烘托人物的形象;③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3.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①推动情节发展;②为下文情节作铺垫;③埋下伏笔等。
4.环境描写对主题的作用。
①暗示文章的中心;
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要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有时不是单一的,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其作 用。答题模式一般为:本段文字描写了……,渲染了(衬托了、交代了)……表现了……。
课后习题
一、1.示例:“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立即”一词很打动人,写出了邓稼先的爱国情怀;1971年,“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可见邓稼先极高的威信和人格魅力;“我不能走”一句也特别感人,原因在于它充分体现了邓稼先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勇担风险的崇高献身精神。这些内容从细节上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能体现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真诚坦白,从不骄人”,具有纯朴的农民气质,“文革”时,别人不能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他却能够;而奥本海默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物,常常在别人做报告的时候,打断别人的报告。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进而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二、《吊古战场文》描述了古战场荒凉凄怆的景象,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渲染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气氛,从侧面突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衬托了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中国核科学家们坚强的意志和信念,表明中国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是在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后才取得的,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艰苦的战役,表现了邓稼先不畏艰辛的奉献精神。结尾引用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正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同时也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年的历史大背景之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和赞扬之情。
三、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是对邓稼先的高度评价。
四、如开篇的几段:“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这些句子简短整齐,一句一段,仿佛是重锤敲击在读者的心上,让人过目难忘。再如文章的最后几段,每句话都是赞扬邓稼先的,更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感情,表达更有力。
同步课件
▲扫描二维码关注e学友
后台回复“微课堂”
即可领取